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西藏的红色乡愁 ■作者:许文舟(中国)

2024-09-30 22:37 阅读量:6k+

华人号:文舞霓裳
《文舞霓裳》文学专栏  第378期

【作者 许文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徐霞客研究会理事、临沧市作协副主席,临沧市首届民族文化艺术大师。出版散文集《在城里遥望故乡》《高原之上》、《西藏漫游记》散文诗集《云南大地》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写作,现已在《诗刊》《诗选刊》《散文》等刊物发表作品100多万字。有作品入选《大学语文》《小学语文教辅》,七年级《语文必读》、八年级《字词句篇》等教材教辅,散文诗先后十二年入选《年度散文诗选》。先后荣获过第十八届、第二十一届孙犁散文奖、《云南日报》文学奖等奖项。

西藏旅遊:青藏鐵路深度西藏團體旅遊行程推 ...

送母亲上山,接弟弟住院后,身心俱疲,于是便逆澜沧江而上,进行一场红色的朝圣之旅。

第一站便是红楼。

红楼位于波密县扎木镇波密县机关大院中。红色的老墙,严然一面历史的帷幕,轻轻拉开,我便与波密1959年藏区骚乱中的保卫战重逢。1959年1月4日,扎木保卫战打响,红楼成为战斗的指挥中枢,中共扎木中心县委和昌都人民解放委员会第二办事处的领导在红楼上指挥了这场战斗。而今,只能从泛黄的军事地图与陈旧的沙盘中,再一次感受那场战役的峥嵘。一豆油灯下,运筹帷幄的共产党人,临危不惧,奏响了西藏平定叛乱的序曲。

原来只是随性而为的参观,最后却成了西藏之行的感触最深的拜谒。楼并不高大,却因为历史而赋予其特别的韵味。肃穆的氛围中,每一件故物,黏附着枪林弹雨的尘霾。那盏马灯,拂照着决战的地图,那一个个难啃的骨头。破损严重的骑鞍,锈迹斑斑的枪械,折断过的小号以及供伤员休息的走道,都按照当年的样子布置。几件旧军衣悬挂墙上,已很多年不见的补丁,让我眼角突然有些发酸。

一场战争鲜活起来,想不到诗意的波密,也冲斥过兵戈铁马的战火气息,站在窗前,峰峦如聚,想到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便秒懂与生活握手言和。于是想到攒公休也好,攒路费也好,西藏的红色之旅非常值得。穿梭于旧迹,换种说法就是: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舒适,还应该时不时重温一段历史里,有人做出的牺牲。

警惕的哨位,已拆出了机关枪,战斗的号角,仍然在雪域回荡。一面鲜红的党旗挂在指挥部的大堂,现在变成了各地前来参观的党员们重温入党誓词的地方。你可以回拨时间的指针,重返烽烟四起的岁月;你也可以落座指挥室,想指挥千军万马的方式。红楼是精神的象征,除了能了解一场战争的轮廓,更能感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易贡茶场位于易贡湖畔的山半腰,这是一处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进军西藏的军部所在地。进门,便看见原十八军军长张国华的雕像,有一群小学生在打扫卫生,显然是前来瞻仰将军的吧。一条红领巾飘荡在将军的胸前。

接待我的是易贡茶厂销售部的拉姆,不等我开口,她就饶有兴致地谈起了易贡茶。雪域的清泉灌溉,无污染的生态环境,适宜的雨量以及在西藏很难觅的年平均气温,都是易贡茶好喝的重要原因。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拉姆说,我喝的茶是张国华将军亲自栽下的,于是话题便扯到了将军楼以及将军与一片茶叶的缘分。想到将军,念及人世之短暂,不免令人神思恍惚,而今发展得很好的易贡茶厂,继续着将军未竟的事业,将军工作过的楼自然也就成了茶厂乃致整个西藏值得朝圣的地方。

将军楼位于易贡乡易贡茶厂大院内,地处背隆山山脚下,一处海拔2265米的缓坡。从1964年到2000年4月,将军楼既是办公之所,也是西藏现存的重要红色遗迹,诉说着易贡不平凡的历史往事和藏汉人民不朽的友谊。2000年6月易贡山崩堵江、湖水暴涨,水灾使将军楼受到严重的破坏,内部建筑几乎全部完全被毁, 2001年后,将军楼获重新修复。

将军楼前的图文宣传展板,揭示了从红船精神到井冈山精神,从“开天辟地”到“改天换地”,从“翻天覆地”到“惊天动地”,从井冈山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从“抗洪精神”到“抗疫精神”的艰难历程,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西藏各族人民不屈不挠的开拓精神。而将军楼,宛若一座灯塔,引领着后人创新、进取与奉献。

第一次去西藏时,有朋友特意跑到家里告诉我,通麦天险常常坍塌,道路随时不通。其实,等我有机会走上川藏线,这里已经畅通无阻了。2015年底通麦特大桥通车,彻底结束了每年遇灾即断途的情形。

通麦小镇,原来只有十多户人家,现在却发展成了一个小集镇,酒店宾馆就多达30多家,可见这里曾经的繁荣。当然,这繁荣源于通麦天险的危险性,使得本来可以抵达更远的旅客,因为惧怕危险而提前收脚。选择了一家性价比较高的旅店住宿,老板姓刘,重庆人,爱好摄影,知道我是搞摄影的,便翻出了他上千幅通麦天险的照片。摄影是他的人生旅程,当然也记载着通麦天险的变迁,这其中我看到了一座桥的三次飞跃。1950年修建在2000年易贡湖大溃坝冲毁的第一座通麦大桥;2015年连续出故障的第二座通麦大桥,以及2015年底通车,仍然使用至今的第三座通麦大桥。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去了川藏线十英雄纪念碑参观。我用目光一寸一寸地检视着十位英雄的名字:李显文,杨星春,陈洪光,程德凤、谭仁贵,曲月伦,杨庆忠、李荣富,战士陈昌元、李兴富。然而对那十位英勇牺牲的解放军战士还是缺少更深的了解。我再去找那位爱好摄影刘老板。他把十位英雄的事迹理得异常清晰,每讲到一位,都加了他对这位英雄的深深敬意。他告诉我,初来乍到的时候,他甚至梦见了牺牲的战士,他们被数以万千吨位的泥石流裹挟,他听见,身体与泥沙碰撞时的脆响。尽管有人看守,但纪念碑四周仍然是伏地的野草与枯败的荆棘,不免有些寂寥。好在,不时有人前来瞻仰,手捧鲜花的游客,虔诚善良的藏民,每一份心意都黏附着人烟气息。刘老板告诉我,他甚至在月白初升江潮涌起时来到纪念碑前,给花木喷药洒水,捡拾垃圾。有一年生意太差,日子过得憋屈,他甚至在纪念碑前睡了几夜。

历史罗陈面前,若是脚下仓促些,一眼不及就会漏掉最值得看的。一转眼,1962年那场对印自卫还击战,就只剩故事与传说,而一块石头上的名字,年轻的让我心疼,年长的让我心生敬意。

矗立的石头,就是流血的记录与生命撰写的编年,那些英雄的故事就合在一堆石头中,让后人仰天长泣,让历史永远铭记。此刻,天光微暖,小城的人们又开始为一天的生计忙碌,仍然有人前来瞻仰英雄。在最初的震惊与悲伤之后,我借助当地朋友提供的史料,对那场战争进行了梳理。这一梳理便把人的心情弄黯了,也弄沉了,那一张张年轻的脸庞,正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憧憬。然而,一切因战争戛然而止。那一块石碑上,点明年轻的生离,与无畏的死别。我仿佛看到战士们横刀跃马冲向敌阵,怒火簇拥的瞳孔所向披靡。

‌‍‍‌岁月可以让碑体霉苔侵袭,英雄的名字却永远熠熠生辉。读着碑上的铭文,宛如逆着时间走进往昔,在暮光笼罩的山野,鹰隼高飞,而战争已置换成精神,激励着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人们。纪念碑不仅仅是一座静默的巨石,更是一面镜子,照见英雄的无畏与无私,也照见后人需要警惕。

为铭记先烈功绩,传承英雄精神,察隅县人民政府决定,将散落各处之烈士陵墓,合并迁建为纪念新园。园址地处毗邻县城之英雄坡上,背依高山,俯视河水。四周松柏郁茂,花草葱笼,地形高敞,极便瞻仰。清晨,错金缀银的晖光里,游人至此,鞠躬、默哀、沉思。我看见一位小女孩,挣脱了母亲的手,径自跑到纪念碑前,尽管她尚够不到英雄的名字,但她用稚嫩的小手在花岗石上比划着什么。顷刻之间,我似是懂了小女孩的愿望,顿时觉到双眸模糊。

到琼林村,正寻思去哪里找“红色小牧屋”,一位正在芟除杂草的藏族大妈从远处走过来,指了指村子的另一个方向。问了几次人转了无数弯,一间极其普通的红房子前有列队拍照的旅游团,我认定那便是我西藏红色之旅的第五个站点。

泥皮剥落的墙根,堆拥着貌似现代的装饰材料,柳树已经醒来,两株桃花,立在门前,整个小屋呈现喜色来。导游是一位本土的藏族小姑娘,俯身合掌道:“扎西德勒!“我无端地想到,一朵桃花。

走进小牧屋,粗糙的砍刀、木制工具等展品诉说着解放前珞巴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无数光镞击中的物件里,有长鞭与骑鞍,这都是给快马准备的工具,现在则成为“到此一游“的游客打卡的背景。据介绍:西藏和平解放前,珞巴人民以游猎为生,简易小牧屋就是他们休养生息的场所。随着共产党带领珞巴人民翻身解放,进行民主改革等,珞巴族群众从流动小牧屋搬进了固定小庭院,而红色小牧屋,则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搭上了旅游开发的快车,成为一处精神的高地,引无数人身体与心灵的抵达。

小牧屋承载了过多的历史,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都试图从那儿得到答案,一种笑傲时代的致富捷径,完全因为边境小康村建设的好政策,理得越来越清晰。珞巴族同胞以屋慰己,它虽然总是沉默,却足够包罗万象,诠释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硬道理。随着国家安居工程的落地实施,前些年那些慌不择路选择离乡的年轻人,结果发现泥土里也可拱出想要的生活,于是完成了离开到归来的人生程序。

走出上牧屋,我看见温良恭俭的藏族大妈,正在小屋不远处的长廊摆摊,贝母、虫草、松耸、雪莲花,那是两个孩子上山的收获。老人不知人间纷纭,不谙世事热凉,与那位巧舌如簧的卖冰水的小姑娘不同,大妈守摊,其实也是守着一段岁月。红色小牧屋的卫生就是大妈义务打扫,还有路边的格桑花,就是大妈自己种植。在这位藏族大妈身上,我终于知道,红色小牧屋的参观人数经久不衰的理由了。

到达嘎拉桃花村,天阴欲雨。往来者匆匆,风浸雨蚀的石墙,挂满哈达,老而弥坚的古柏,不时有薄雾轻绸一样笼系。我坐在村头的铁皮长椅上,日积月累的倦怠让我很快昏昏欲睡。突然听见国歌响起,原来红色研学主题教育展馆每次开馆,都有这让人振奋的内容。

站在入口处,我还在猜测研学的问题,直到听见一群人在党旗下重读入党誓词,我才明白,这里既是游学之所,更是重温党史,接力红色历史的加油站。展览馆占地面积250平方米,共分为”美丽嘎拉村”“团结嘎拉村”“幸福嘎拉村”三个篇章。展览馆内配备了语音导览器、设置了多媒体互动平台,虽然没有金碧辉煌的装饰,红色元素却营造出威严却温暖的背景。隔着时空堤岸,一条清晰明了的致富主线,牵系着党的关怀与指引。

在展览馆里,嘎拉村桃花节经济发展柱状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地村集体收入从步步上升的脉动与节律。当然,成就的取得,与嘎拉村将以红色研学主题教育展览馆开馆为契机,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绘制的发展蓝图分不开。我走进一户藏族同胞家,厨房一应现代家电,客厅堆放着饮品与普洱茶,热情的藏族大妈给我冲泡了生津爽口的酥油茶,软绵入口,醒脑提神。我们聊着一个村庄的过往,也聊到了明天,红色稀释着这里曾经的慌寒,也燃起了人们对未来的无尽希望。

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村庄,一定有一群不会服输的人。是的,嘎拉村当年等着靠政府救济的村庄,现在已经走上了致富的道路,靠的就是一班党员为主的带头致富骨干。当前,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嘎拉村结合脱贫攻坚工作,以红色研学主题教育展览馆为依托,红色精神在生产劳动中处处显现,这既是创业的正能量,也是精神的源动力;既是嘎拉村发展的后劲,也是地方经济腾飞的有力助推。

(照片来自网络)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西藏的红色乡愁 ■作者:许文舟(中国)》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卡罗莱纳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C-南北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